首页 > DNA新闻 > 基因检测 > 儿童基因

家长必看!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与儿童慎用的23种药物清单

基因与药物代谢的关系

No.1

药在体内需要“酶”

No.2

酶是由基因编码的

No.3

基因不同导致药物效果不同

 

  例如,编码药物代谢酶的基因突变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或者缺失,药物清除率降低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继续按常规剂量给药,可能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聚,进而导致药物毒性增加。

  相反,如果编码药物代谢酶的基因突变增加了药物代谢酶的活性,加速了药物在体内的清除,并且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很快,在这种情况下,常规药物可能会降低药物的疗效。

  为什么特别注意儿童安全用药?

  据最新调查的结果显示,我国每年约有250万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,因药物服食不当致死的约20万人,特别是对于新生儿、儿童,药物反应不良的影响更大。

  目前国内90%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,部分特殊儿童药品甚至供应短缺。据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,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平均发生率为12.9%,约为成人的2倍;新生儿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是24.4%,约为成人4倍。年纪越小,用药不良反应越严重。

  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统计,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,占总体聋哑儿童比例的30%-40%。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成为人类除了癌症、 脑溢血和心血管疾病外的第四大死因。

 

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?

  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,在用药过程中要比成人更加谨慎,这样才能既帮助孩子早日康复,又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。

  对儿童相关用药基因进行多态性位点检测,从而对用药相关位点进行解读,预测个体对药物的代谢情况,给出科学的、安全的用药指导。

  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包含儿童最常用的药物:解热镇痛类药物、肠胃不适类药物、止咳平喘类药物、抗感染类药物、镇静安神类药物、抗过敏及哮喘类药物等,检测这些药物相关基因对孩子的药物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,最终达到提高药物疗效、降低药物毒副作用、减少盲目的医疗费用支出。


儿童慎用的药物清单 

  1、氨基糖苷类

  常见:庆大霉素、阿米卡星、链霉素、卡那霉素、小诺米星、大观霉素、新霉素等

  禁忌:6 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,6岁以上慎用,

  原因:使用过量会导致听力下降,严重者可使听神经发生变性和萎缩,从而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、耳鸣。禁止与速尿合用,可加强耳毒性;禁止与头孢菌素合用,可致肾功能衰竭。

  2、阿司匹林及其复方制剂

  禁忌:3个月以下儿童,以及有水痘或流感样症状的儿童或青少年禁用。

  原因:儿童患者,尤其有发热及脱水时,使用阿司匹林易出现毒性反应;急性发热性疾病,尤其是流感及水痘儿童使用阿司匹林,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(一种常见的急性脑部疾病,病死率高达50%)。

  3、萘普生、双氯芬酸、尼美舒利、美洛昔康、吡罗昔康

  禁忌:2岁以下儿童禁用萘普生;12岁以下儿童禁用尼美舒利;14岁以下儿童禁用双氯芬酸;15岁以下儿童禁用美洛昔康;儿童禁用吡罗昔康。

  原因:非甾体抗炎药均可能引起致命的肾损害、胃肠出血、心血管事件(阿司匹林除外);尼美舒利即使短期使用也可引起无症状的、致命的肝损害;吡罗昔康、美洛昔康所引起的严重皮肤反应的风险高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。4、大环内酯类:红霉素、无味红霉素

  禁忌:2 个月以内尽可能避免使用,2个月以上慎用或医生密切监护使用。

  原因:严重者导致儿童肝脏损伤、肝功能衰竭、药物性肝炎,甚至死亡。

  5、复方地芬诺酯(地芬诺酯、阿托品)

  禁忌:2岁以下儿童禁用。

  原因:①地芬诺酯为哌替啶的衍生物,有与吗啡相同的基本结构,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,长期应用时可产生依赖性;②复方地芬诺酯极易导致小儿中毒,早期主要有发热、皮肤潮红、兴奋易激惹等阿托品样中毒表现;后期主要有呼吸抑制、中枢抑制、瞳孔缩小等阿片样中毒表现。6、阿苯达唑、哌嗪、噻嘧啶、左旋咪唑禁忌:2岁以下儿童禁用阿苯达唑;1岁以下儿童禁用哌嗪、噻嘧啶;儿童禁用左旋咪唑。

  原因:2岁以下的儿童接触虫卵的机会要少,一般不需要服用驱虫药;两岁以内的幼儿肝肾发育尚不完善,药物会伤害幼儿的肝肾。

  哌嗪、噻嘧啶:可引起头晕、头痛、呕吐及肝功损害,对人体(特别是儿童)具潜在的神经肌肉毒性,应避免长期或过量服用。

  阿苯达唑,左旋咪唑:均可导致脑炎综合征、急性脱髓鞘脑炎、迟发性脑病。其中,阿苯达唑的脑炎样反应发生率较低;左旋咪唑发生率较高(临床已极少使用)。

  7、磺胺类:复方新诺明(SMZ-TMP)

  新生儿忌用,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,临床表现为缺氧性全身发紫;新生儿黄疸,2 岁以上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
  8、喹诺酮类药物

  常用药物:诺氟沙星、环丙沙星、氧氟沙星、左氧氟沙星、莫西沙星等。

  禁忌: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不宜使用。

  原因: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数种幼龄动物时,可致骨关节病变,特别是负重骨关节软骨组织的损伤。

  9、西咪替丁

  禁忌:1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。

  原因:西咪替丁可通过血-脑脊液屏障,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,幼儿用药后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。

  10、雷尼替丁

  禁忌:8岁以下儿童禁用。

  原因:H2受体拮抗剂(西咪替丁、雷尼替丁、法莫替丁)连续使用均对小儿的肝、肾功能、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一定损害。雷尼替丁的不良反应较西米替丁少而且轻。

  雷尼替丁偶有报道会导致肝细胞性、胆汁郁积性或混合型肝炎。通常是可逆的,但偶有致死的情况发生。雷尼替丁偶有心律失常,例如心动过速、心动过缓、心博停止、心室阻滞及心室早博。

  11、洛哌丁胺

  禁用:2岁以下儿童禁用洛哌丁胺;5岁以下的儿童不宜使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剂。

  原因:洛哌丁胺的化学结构类似氟哌啶醇和哌替啶,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、慢性腹泻的治疗。但其作用较地芬诺酯强而迅速,用于低龄儿童易致药物不良反应,包括过敏性休克、阴茎水肿、麻痹性肠梗阻、急性肾功能衰竭、意识障碍等,加之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,故国内外均限制其用于低龄儿。

  12、氯苯那敏、赛庚啶、酮替芬、苯海拉明

  酮替芬:3岁以下儿童使用本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;

  氯苯那敏、赛庚啶、苯海拉明:国内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;国外2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。

  原因:第一代抗组胺药是亲脂性的小分子化合物,易透过血脑屏障,从而抑制中枢、并有抗胆碱能及微弱的局部麻醉作用,不良反应为嗜睡、注意力不集中,烦躁不安,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,食欲亢进等。

  现有证据表明这些药物还可能导致矛盾的中枢兴奋,烦躁不安,失眠或癫痫发作等,过量时还可引起心动过速、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律失常。

  虽然第一代抗组胺药用于“使儿童平静下来”,并使他们睡得更好。但是,现已经证明第一代抗组胺药,如扑尔敏和异丙嗪可以显著扰乱睡眠结构,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时增加延迟发作,缩短睡眠和整体睡眠。

  13、异丙嗪

  禁忌:2岁以下儿童禁用。

  原因:异丙嗪可致2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;还可能引起小儿肾功能不全;患急性病或脱水的小儿,注射本药后易发生肌张力障碍(锥体外系症状);儿童单次口服本药75~125mg,可发生过度兴奋、易激动或噩梦等异常反应。

  14、氨茶碱

  儿童慎用,超量会导致氨茶碱急性中毒,出现烦躁不安、出虚汗、心动过速甚至休克死亡,应严格按医生指导掌握用量。

  15、阿司咪唑、特非那定

  禁忌:12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。

  原因:偶可引起Q-T间期延长,室性心律失常、心脏骤停等。目前许多医院已弃用该药。

  16、氯霉素

  禁忌:新生儿、早产儿禁用氯霉素,包括眼用制剂、搽剂和滴耳液。

  原因:新生儿肝脏酶系统未发育成熟,肾脏排泄功能又差,药物自肾排泄较成人缓慢,故氯霉素应用于新生儿易导致血药浓度过高而发生毒性反应(灰婴综合征),故新生儿不宜应用本品,有指征必须应用本品时应在监测血药浓度条件下使用。

  17、氮卓斯汀

  口服给药:12岁以下儿童口服给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确;

  滴眼液:不推荐4岁以下儿童使用;

  鼻喷剂:不推荐5岁以下儿童使用。

  原因:氮卓斯汀除抗组胺作用,还有抗炎、平喘及抗过敏作用。氮卓斯汀有一定的中枢抑制作用,可引起嗜睡、头晕、口干、多梦、咳嗽、腹痛、恶心、乏力、鼻痛等。对使用本品易产生嗜睡、眩晕的患者,用药后不宜进行驾驶车辆。

  18、呋喃妥因、呋喃唑酮

  禁忌:新生儿禁用。

  原因:新生儿酶系尚未发育完全,易诱发溶血性贫血,尤其是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缺乏者。

  19、哌替啶(度冷丁)

  婴幼儿慎用,1 岁以内小儿一般不应静脉注射本品或行人工冬眠,儿童慎用。

  20、地西泮(安定)

  新生儿、6 个月以下儿童忌用,儿童慎用,可致粒细胞减少、肝功能损害。

  21、呋塞米(速尿)

  儿童慎用,用药量宜少,间隔适当延长,忌与氨基糖苷类合用。

  22、吲哚美辛(消炎痛)

  儿童对本品敏感,有用本品后因激发潜在性感染而死亡的报道,儿童慎用。

  23、对乙酰氨基酚

  儿童若每日用量超过3g时,便可能发生急性中毒,甚至可以引起致死性肝损伤。

   严选好基因提醒各位家长,对于少年儿童和婴儿,家长千万不要根据自己经验,或者通过网络查询后自己在家进行施药,即便是常见药物也应当向医生咨询用法用量。并且家长应当对了解孩子的体质、过敏史和家族遗传特性等有全面的了解,以便医生或药剂师能更准确地为孩子用药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.
阅读 ( )
首页
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电话咨询